YolandaZb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树洞+自娱自乐,三次元勿评。

同人请走子博:路易斯

读奥威尔的“政治与英语语言”有感

今天有幸拜读了乔治奥威尔先生的“政治与英语语言”。

虽然我是英语为第二语言的英语使用者,但是身上几乎占全了奥威尔先生所描述的种种恶习,包括使用不必要的长难词和语义不明的固定搭配。反思我的写作过程和平日回答问题的模式,我觉得自己的思想确实因为懒于搜索和使用更加精确的词汇而变得模糊了起来,缺乏创新性和准确性。每次我的论文第一稿都充满了冗长而语义模糊的句子,其实都是因为思考不够深、没有逼自己做出更加精确的表达。这样的反思其实令我感到意外。作为非英语母语的学生,我本应该因为中英文系统相互翻译的过程而更注重语义的表达而非堆砌常见的“即用单词组”,却仍然落入这些语言使用上的恶习。

我因此开始了对于自己语言使用的进一步反思。由于我这个假期使用英语较多,我开始注意自己在使用中英双语的时候的不同使用习惯和思维方式。首先,与广为人知的二外研究结果相符合,我在使用英语的时候的确相对客观。我擅长用英语组织逻辑或者叙述完整的一整段叙述。但同时,我不擅长用英语表达我的感情。看到太阳升起时光和力量充满胸腔的感觉,被冗杂无趣却必须的生活琐事缠住的无力感,想要见到在意的人的求而不得都是那样的微妙,似乎只能通过中文的碎片化叙述才能够有效传达。我在与朋友交谈的时候承认,我不知道怎么用中文表达我用英语习得的政治学术观念。我认为这不只是因为我对中文专业词汇的不熟悉,因为相关概念理应可以用日常中文解释清楚。现阶段我的政治学术观点之所以如此很有可能是受制于我无法将中英语言体系下习得的观点有机融合起来,追根溯源还是因为对两者的理解都是半吊子。

其次,由于美国社会对于负面情绪和心理健康的过度敏感,我在使用英语的时候会努力回避使用负面词汇。“丧”文化是当今中文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时常觉得生活本身没有那么多值得大家抱怨的内容;只是当今网络论坛、媒体给了我们一套完整的“丧”语言体系。当抱怨的语句充斥网络的时候,我们就容易将一点点的不舒适与负面情绪相关联。我觉得美国的语言架构与大陆的中文架构正相反,呈现了一种盲目乐观的状态。这种乐观一方面允许人们放大了积极的情绪,另一方面却限制了人们表达正常负面情绪的空间,不利于情绪的宣泄。我认为对中英双语语言体系的批判性认识对于我的情绪表达和稳定非常重要。

第三,我认为强迫自己做出更精确的表达有助于帮助自己建立自信心、成为一个更加果断的人。生活中确实需要一定的委婉表达,但是选择委婉的表达应当是一个主动且有意识的行为。我首先需要做到在心中组织出精确的表述,然后在对它进行语言上的加工。大多数时候,我希望我能够更加勇敢、精确、果断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这也能够解决我对于自己活得十分被动的不满。

针对以上的反思,我觉得可以采取以下必要措施来训练我的大脑和语言能力。首先,我要养成每周将本周学到的最主要的政治思考翻译成中文的习惯。这个过程会逼迫我重新思考自己用英文学来的知识以确保我不是因为没有语言来组织抗辩而接受不符合自己价值观的学术内容;这个过程还将训练我用中文表达政治观点的能力。我希望这个练习能够帮助我融合我的两套价值观体系和思维方式。我还希望通过这个练习为之后与非学术背景的大陆读者沟通打好基础。第二,我要继续加强我的GRE相关词汇。由于学术界现行的写作标准,这些长单词、固定搭配仍然在我的阅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加之我需要熟悉英文学术界的各种委婉表达方式,这项练习不能放弃。我尤其可以模仿经济学人的行文方式。最后,我需要拒绝中英混用。从这篇反思小文中看得出,我的中文语法已经万确被英文语法覆盖了。我认为目前阶段我不值得花费时间去可以改变这一事实。我不需要写出多么优美的文字,但是为了训练自己的大脑和保持最基本的语言能力,我必须坚持拒绝中英混用。


下一篇文章内容:对我的身份认同和社会约定俗成的反思

  1. 中国社会和美国社会对我来说代表着什么;

  2. B身上观察到的缺乏对于某一文化的认同或者对于任何文化基本社会规范的不适应给我带来的反思 —— 约定俗成的意义;我作为成年人对他们的全新认识;

  3. 软性社会规范的人为特质,以及这些规则在小团体排外上的意义;

  4. 新一代世界居民。

评论
热度(1)
©YolandaZb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