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landaZb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树洞+自娱自乐,三次元勿评。

同人请走子博:路易斯

失落

失落

最近总感觉心情失落,却找不到原因。逼迫自己早睡早起练习瑜伽,又跟家长进行了些温和而互相尊重的对话之后终于是想起来要紧张起来理顺一下现下的情绪。

  1. 生理原因 = 倒时差 + 作息不规律 + 运动少 + 戒断

这条非常简单。我的作息非常脆弱,在学校为了保证效率人为地保持了一个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回到家之后因为放纵睡得很晚,又因为母亲的管教起得很早,睡眠时间没有保证。凭我的自制力和对自己的放纵我的基础作息非常混乱。同时,为了保证调整咖啡因的耐受问题和褪黑素的依赖问题我切断了两者的摄入。明明从药理的角度上来讲这两者都不应该有任何戒断反应,但是我本人心理依赖的问题相对显著,有种种想象中的不适感。

  1. 妈妈

这个问题相对复杂。我的母亲对我有很多严格的要求,而我也非常明白这些要求对我成长的好处和合理性。但是从心态的角度来讲,我觉得自己永远没办法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之前几年完美主义是我心态调整方面一个非常大的阻碍。这种倾向再这些年离开家并进入美国教育制度的评价体系之后有所改善,但是总归是逃避。我还是没有足够坚强到能够用自己的信念去对抗一个无时无刻不存在的评价系统。妈妈这种严格的爱我说实话感受不到,我就只是幼稚得想被宠着,做什么事情都会被原谅。加上母亲得身体不太好,情绪容易因为劳累的缘故而变得激动,我在家总感觉到自己不能够做成任何的事情。妈妈是很讲道理的人,但还是希望我会撒娇。我学不会。

  1. 关于高考的失落

错过高考是遗憾的。我当然不后悔选择了出国的道路;凭我对自己的了解,我有大概率会受到考后抑郁的影响。但是在看到网络上大家激烈的讨论的时候还是难免会想想一些“如果”。这种想法本质上来讲是对于“集体归属感”的追求。我想要属于一个无限包容的集体,和一个不能够被任何事情剥夺的身份。

  1. 关于友情的失落

我自认为我十八岁之前只交到了一个能够毫无负担谈论任何事情的朋友。这不是说我不喜欢那些一起玩乐的朋友,只是分工不同我不能够与他们进行任何稍高精神层面的对话。作为结果,我假期呆在家乡从交际角度来讲是非常痛苦的。对我而言,回到家就相当于是被迫回到了一个社交真空,只有对于家长、朋友的名义上的应酬,而没有任何让我觉得舒服的交往。再者,放假时候我的亲友们都在北京、上海聚群,有见面的条件;他们最好的朋友往往都在高中,假期里我的存在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价值。于是我将这种无助付诸于网络,在两个亲友群里疯狂刷存在感,就无关自己的问题疯狂发表言论,在pyq一边克制着自己不要发表太多负面消息一边刷存在感。这种徒劳的处理方式反而放大了我的空虚感,让我更加痛苦。

  1. 关于二、三次元的边界和转换

我最近发现了我精神状态不稳定与沉迷二次元的相关性。撇开对于这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不论,我觉得二次元至少是放大了我在三次元体会到的不安和空虚感。从描写完美友谊和爱情的动漫到虚假的二次元情谊;从没有足够更新供我挑选的难受到自己没有得到足够关注/对自己低文化水平的怨恨(同时不付诸行动以解决)。我陷得越深越不愿意去面对现实中的种种。但是要我转换到相对现实的电影电视剧的时候我又太容易产生共情,因而感受到了情绪上不能承受的巨大压力。

  1. 空闲时间 + 谋求关注

Pyq,lof都有这样的倾向性。然而负面情绪被语言强化就变得更加真实。

  1. 结论 + 应对措施

首先我要承认我的情绪。这些情绪可以说是最近放假“闲”出来的,但是却是真实的。其次我要找到办法去解决他们。诚然开学之后学业能够麻痹许多事情,但是空闲时间最终还是有的。我不能用所谓的工作量麻痹自己,然后逢空余时间就莫名其妙得难过得爬不起来。结合之前心理学讲座我将在之后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1. 关闭朋友圈、空间和微博,专注当下和现实世界,不逃避,也不放大负面情绪;

  2. 定时定点查看微信和其他即时通讯软件,不过分关注;

  3. 完全规律作息,恢复运动、冥想;

  4. 每次只做一件事;

  5. 启动情绪日记,记录开心与不快的事件与程度;

  6. 启动15分钟兴趣观察体系,过程中铭记爱好=/=无脑休息;

  7. 每周至少看2h描写真实感情,而不是纯理论性的作品。

我相信,在做到以上几点之后,我的其他非情绪类目标也能够达成。


评论(1)
热度(1)
©YolandaZb | Powered by LOFTER